听殷明道,“此时的他尚未达到圆觉之境。”
a a a a “刚才他所言,只是他心中誓愿。”
a a a a “而这种誓愿与心经完全相符,所以心经度化之际也促成他的修为得到提升。”
a a a a “这是道的体现。”
a a a a 佛之道,在殷明的意识里,一直都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存在。
a a a a 因为佛讲六道轮回,讲究因果始终。
a a a a 说白了,也就是一种对生命最宏大的最美好的期待。
a a a a 可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极其渺小的,无论他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
a a a a 终究只是六道之中的渺小尘埃,无法超脱。
a a a a 而佛之所求,正是超脱。
a a a a 超脱六道,进入轮回。
a a a a 但世间真的有轮回吗?
a a a a 道家或许尚有清静可言,可是佛家的轮回却实在令人百思不解。
a a a a 最为关键的是,轮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生命的不尊重。
a a a a 因为轮回之后的生命,不再是轮回之前的生命。
a a a a 这二者间有着天壤之别。
a a a a 可殷明却始终未曾拒绝佛道。
a a a a 因为他知道,世间万道,每一道既有传承,那就必定有其传承下来的因果。
a a a a 佛不正是讲究因果吗?
a a a a 既能相互关联,那就有存在的必要。
a a a a 所以殷明才会指引甘乐由儒道进入佛道,通过那一句“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到,实无所得”指引甘乐进入真道。
a a a a 只是进入真道之后的甘乐,能不能成佛,什么时候成佛。
a a a a 那就要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a a a a 在这一点上,殷明无法再做任何指引。
a a a a 每个佛陀的道都是不一样的,他无法用自己记忆里的佛经再去指点甘乐。
a a a a 因为那样的话,即便甘乐成佛,他心中佛道也是别的道,并非他自己的道。
a a a a 杨子铭闻声点头,“世人各异,佛陀也是如此。”
a a a a “不过,甘兄若是能真正的进入圆觉之境,想来离成佛也就不远了吧。”
a a a a 圆觉之境乃甘乐心中佛道的。
a a a a 同样也是终点。
a a a a 从他发下宏大誓愿的言词中就不难看出,他心中的圆觉之境,其实只是“空”。
a a a a 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a a a a 他达到圆觉之境,其实也是并未达到。
a a a a 空和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联。
a a a a 于是,杨子铭忽的想起了殷明在天元城内专门布下的阴阳池。
a a a a “难道佛家中的空与有就是阴阳?”
a a a a 杨子铭诧异问到。
a a a a 他记得殷明曾说过,阴极必阳,阳极必阴。
a a a a a 阴阳之间是存在一定的相互关联的。
a a a a 而佛家中的空与有也是如此。
a a a a 真空非空,乃是有。
a a a a 真有非有,乃是空。
a a a a 甘乐刚才言道,众生有所得灭度者,实无得灭度者。
a a a a 难道不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