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蕲州城居民的饭后谈资,全都围绕着李时珍展开。
自从湖广巡抚王之垣派来官兵将雨湖包围,人们就十分好奇。
虽然李时珍在当地颇有医名,可依然引起当地人的纷纷质疑。
“神医”这个称号是朱翊镠赋予的,现在也得到胡诚的高度认可。
可蕲州城没有人这样称呼李时珍。
李时珍的名声在当时乃至当世并不怎么响亮。历史上,他的名声是在《本草纲目》出版面世之后,也就是在他死后,而且是在死后若干年。
因为《本草纲目》出版面世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这时他在蕲州城也就一位小有名气的医生,与“神医”还相差甚远。
所以能得到朱翊镠的邀请,而且如此隆重,好像没有他不行似的,自然会有人觉得这事儿有点不可思议。
“太医院的御医都治不好德嫔娘娘的病,难道李医生就能治好?”
“全国各地的医生那么多,为什么单独觉得李医生能行呢?”
“听说从京城早就来了一位太医,与李医生在雨湖边住了几个月呢,也不知道他们在里头研究什么。”
“更让人好奇的是,给德嫔娘娘看病嘛,让李医生自己进京就是了,他又不是不认识路?为什么皇帝爷还要从京城派人来接?不觉得奇怪吗?”
“这事儿是蹊跷,不过与咱们这些人无关啊,咱就看看热闹。”
“你们说会不会因为其它什么原因?”
“还能有什么原因?”
“我听说呀,李医生走南闯北那么多年,准备编写一本医学巨著……”
“切,再牛的医学巨著皇帝爷又没有读过,况且能牛到哪儿去?不就是一本医书吗?又不是治国大道。”
“也是,医生终究不及书生香。”
“……”
尽管质疑声满天飞,也有人想到因为医学巨著,可就是没人相信。
医生本来就不是吃香的行业,尤其是民医,当时地位更是低下。
这也是为什么李时珍父亲李言闻不愿意李时珍跟着他学医的缘故。
李时珍在十四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可由于李时珍出身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最后决心弃儒学医一心钻研医学。
当时读书人的地位还是很高,所以要说一位民医因为写一本书而得到当今皇帝如此青睐,打死也不相信。
就这样,在一片议论、质疑、猜测声中,张大寿与顾青云率领精挑细选出来的二十四名锦衣卫抵达蕲州。
当天便将李时珍接走了。
李时珍也没有带随行人员,只带了他儿子李建元。
胡诚本想去看望张居正一趟,然后再进京。可一琢磨,自己读过《本草纲目》,这时候不与李时珍在一起感觉不好,也就作罢。
王之垣派来的人马一直将他们安全送出湖广才返回。
张大寿自然认得胡诚,只是谈不上什么交情,但他很想知道《本草纲目》到底有多牛,为什么朱翊镠看得如此之重,仿佛价值连城。
这天,一行人到了河南。
吃完饭趁着李时珍与李建元不在旁边,张大寿便问胡诚
“皇上费那么大的劲,就是为了一本医书吗?”
“嘘,途中不要议论这个。皇上的用意难道你不明白吗?”
“明白当然明白,只是好奇嘛。”张大寿一副八卦的眼神。
“那也得等到安全抵京后再打听。”
这一路上胡诚小心翼翼,任何时候都尽量避免谈及《本草纲目》。
“难不成还有人敢抢不成?”
张大寿不明白《本草纲目》的价值,自然不及胡诚那样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