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都是数据,或者是一些小亮点,除了名字,人们根本就不知道那是太空垃圾。
甚至不是专业人士的话,从名字上也看不出什么。
主要是宇航局的太空垃圾追踪系统都是由地面雷达站来做的,它们获得的东西当然都是数据,虽然太空上有各种各样的光学观测卫星,但那些东西就是来看地面的,哪有空看那些在它们“旁边”,甚至是在“头顶”的太空垃圾。
而且能不能看到还是另外一回事。
现在不一样,现在工蜂一号就是朝着太空垃圾去了,把所有的东西都拍的清清楚楚。
工蜂一号飞着飞着,就发现了一片亮光,等飞近了之后才发现那是一堆航天器碎片,碎片中还有一个大家伙,好像是一枚火箭的上面级。
而那堆航天器碎片应该不是这枚火箭的东西,看起来更像是属于某颗卫星。
这两种东西混在一起,也不知道是这枚火箭上面级撞碎了那颗悲催的卫星,还会两者只是巧合飘到了一块。
到目前为止,在地球上方的不同高度上,有数千颗人造卫星在绕着地球轨道运行。
然而这些只是正常在轨运行的数量,如果再算上已经报废的卫星,这个数字会高得多。
这些报废的卫星,再加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形成的“太空垃圾”会对正常运行的卫星构成巨大威胁。
现代火箭发射需要经过一系列研究分析之后才能敲定方案,躲避垃圾问题是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了所发射火箭的安性和完整性及其有效载荷。
在太空探索的早期时代,科学家和太空工程师对所发射卫星的遥远未来并没有考虑太多,那时候他们并不担心进入太空的火箭和卫星报废后会怎样,只要能进入太空就行。
然而到了今天,地球轨道上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太空垃圾,即使两个物体之间的小规模碰撞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就像电影《地心引力》那样。
正如机器一样,人造卫星也有一个明确的使用寿命,但不像地球上的机器那样,人造卫星是在太空中运行的,这意味着短时间内人类无法处理那些报废的卫星。
那么,报废卫星会如何处理呢?
有两种简单粗暴的方法。
其一,降低功能失灵卫星的速度,让它回落到地球,在再入过程中于大气层中燃尽。
其二,把报废的卫星推到一个更高的轨道,这样它将继续绕地球轨道运动数百年,远离正常的卫星。
人造卫星按照用途处在不同的轨道高度上,一些非常低,距离地面仅有几百公里,如国际空间站几百公里。
而有些卫星的轨道很高,距离地面数万公里,如地球同步卫星。
处理报废卫星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距离地球有多远。
前边是短时间内解决,直接让地球大气层烧掉,后边就是留给后代,推高轨道之后最起码留出几百年时间,一两个世纪之后更发达得人类科技总能解决。
嗯,相信未来的人,他们肯定能解决这些东西。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