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6章:一代人的权势(5 / 8)

不礼貌。东南人心不服。王导着急了。对于他们那些南下的北方世族来说,司马睿的命运就是他们的命运。

司马睿在南方站不住脚,王家等人也站不住脚。于是在南下建邺的一个多月后的“修禊节”,秦淮河边出现了这么一幕:司马睿坐在奢华的肩舆之上,在皇家仪仗的簇拥下,缓缓而来。王导等北方世族和名流都恭恭敬敬地骑马跟随其后。整个队伍威严肃穆又不失豪华热闹,将西晋王朝的泱泱皇室风范展现给了当时在江边过节的江南士人。江东的纪瞻、顾荣等著名大族都在江边搭着席位,占着地盘过节。

目睹这一幕,他们的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皇是骨肉相残之后竟然还能保持这么威严的阵势;原来司马睿在北方的地位这么高,得到了这么多大人物的支持;原来司马睿等人还知道南方的节日,主动参加,与民同乐。震撼之余,南方人士纷纷拜倒在路旁。司马睿落座后,江东各大族的代表人物纷纷前来拜见。

司马睿、王导等人专门挑一些南方人不知道的新闻、礼仪、赏赐来说事,把那些世代居住在江东的世族大家们听得晕头转向的。

回家后,世族大家们纷纷感叹,司马睿这批人不可小瞧啊。紧接着,南方各大人物和名流先后接到了司马睿的聘书。司马睿一下子征辟了160个幕僚,许诺以高官厚爵。东吴灭亡后,江东士人的仕途变得很不顺畅。如今司马睿大施恩惠,迅速将士人团结在了身边。史载:“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

王导立下了如此大功劳,成为司马睿政权的支柱力量。公元318年4月,长安被匈奴攻破,晋愍帝遇害。王导赶紧劝说司马睿继承帝位。东晋王朝很快在建康(建邺改名)建立了,司马睿就是晋元帝。司马睿和王导的“王马搭档”也就升级为了司马睿当皇帝,王导当丞相的政治结构。

司马睿登基之日,感慨万分,对王导的辅助和拥立之功深深感激。他竟然在庄严肃穆、百官队列的时候,拍拍龙椅的空处,招呼王导“升御床共坐”。

当皇帝哪能是排排坐分果果的事情,王导连忙推辞,司马睿招呼他三四次,言辞恳切,王导不得不搬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大道理说服司马睿。

这句话的潜台词的是,王导可以成为和司马睿一样的太阳和国主,只是他不愿意做!

民间则形象地形容为:“王与马,共天下。”这句俗语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当时王家的权势。东晋初期,司马睿完全信任王导,叫他“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萧何”。王导也经常劝谏司马睿克己勤俭,优待南方,与人为善。司马睿和王导在草创期上演了一场君臣相敬相爱的佳话。

琅琊王家也达到了权势的高峰,除了王导担任丞相,王敦控制着长江中游,兵强马壮;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员是王家人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

另外,王家在南朝时期出了八位皇后。说王家和司马家族共享天下,并不过分。事实上,随着皇权在乱世中不断削弱,政治世家的势力不断高涨,皇帝只好仰仗大家族的支持才能坐稳龙椅。“王与马”的案例并非特例!

当局势稍微稳定后,皇帝就开始琢磨如何稳固皇权了。司马睿坐稳了龙椅后就对“王与马,共天下”的传言产生了酸酸的感觉。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如何把那些不可一世的世族大家的力量给打压下去。具体到琅琊王家,性格张扬又手握重兵的王敦就成了“出头鸟”……

司马睿开始暗中限制、削弱王家的势力。他提升重用王府旧人刘隗和刁协。刘刁两人对尊马抑王一事不遗余力,不断出头打压王家势力。王导被疏远了。

王导为人务实,面对皇权的打压采取了谦抑自守对策,退居家中静观时局变化。司马睿一时也找不到理由,也不想进一步动把王导怎么样。可王导忍得了,脾气不太好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