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东吴南郡太守周瑜病逝,他死后,孙权在鲁肃的建议下,把周瑜生前镇守的半个南郡借给了刘备。
自此,刘备拥有了荆州的南郡和荆南四郡,共计五个郡,占据了大半个荆州(南阳郡和江夏郡还在曹操和孙权手中),第二次有了立足之基(第一次是徐州)。
东吴放弃南郡,被动性大于主动性,毕竟,南郡是东吴政权在“赤壁之战”后,唯一在荆州方向获得的红利,还是图谋益州的唯一前进基地。
但凡有点野心,孙权大概就不会真想把南郡借出去,还是以同盟的名义,借给了所谓的盟友,那意味着,东吴彻底放弃了向西扩张的战略。
东吴政权如果失去了向西扩张的通道,就只能向北扩张(东吴一直也有向南扩张,但向南是无法争夺天下的),那难度就太大了。
并且,以江东为根基,向西扩张,是东吴孙权自接手江东后,一直以来坚持的战略。
这个战略始于鲁肃给孙权献上的《榻上策》,他给孙权谋划的称帝之路,就是向西扩张:
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所以,孙权接手江东后,首先是全取江东六郡(孙策死时,只留给了他江东五郡),然后马上就向西扩张,五年三攻荆州所属的江夏郡,直到曹操南下时才终止。
取荆州,本就在东吴的扩张战略中,制定和执行的时间,比刘备和诸葛亮定计取荆州要早好几年。
但最终,孙权把好不容易才拿到手中的,荆州最重要的南郡借给了刘备,还是在《榻上策》的提出者鲁肃的建议下借出去的。
孙权肯定不那么甘心放弃一条扩张的通道,鲁肃也不是甘心推翻自己提出的战略构想。
所谓借荆州交好刘备,共抗曹操,这只是表象,归根结底还是刘备一方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提升上来了,逼迫孙权放弃了南郡。
硬实力不用说,刘备全取荆南四郡后,即先后以刘琦和自己的名义,把荆州牧的头衔拿到了手(当然是自封的)。
并且,此时的刘备可不是空有荆州牧的名义,不但占着荆南四郡,还获得了庐江雷绪及其所属数万部众的投靠。
于是,才有了孙权先划出了半个南郡给刘备,然后还“进妹固好”。
这就是刘备的硬实力提升上来后,所获得的必然结果,他的硬实力已经使得“权稍畏之”。
否则,要是以“赤壁之战”前刘备拥有的实力,去找孙权要地盘,孙权才懒得鸟他,不把刘备列为消灭目标之一就算仁慈了。
不过,硬实力只能让“权稍畏之”,并不是说刘备当时的实力就能跟江东平起平坐了。
除了曹操一方的牵扯,让孙权顾忌,暂时不愿意跟刘备撕破脸外,刘备一方在荆州拥有的软实力,也是孙权放弃南郡前,重要考虑的原因之一。
何为软实力?就是荆州的民心和士心。
刘备也好,孙权也好,要想牢牢地占据荆州,并借着荆州为根基,继续向西扩张,都离不开荆州境内民众和士族的支持,也就是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荆州。
否则,总有人在荆州给他们捣乱,后路不稳,他们哪还能安心去图谋益州?
但在荆州境内软实力的比拼上,孙权远远落后于刘备。
刘备在荆州辖下的新野驻扎了七年,在荆州还是有相当的人脉和群众基础。
虽然在刘表生前,刘备无法拉拢更多的已经在荆州为官的士人为其所用,只能招揽像诸葛亮这样的隐居人士。
可刘备用七年时间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