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忠魂依旧(1 / 2)

潜伏在大清 好梦留君 2094 字 2020-12-22

“袁崇焕不像岳飞那么简单,纯粹,他确实有一些让人诟病的地方,比如平台召对,向崇祯承诺五年平辽,擅杀毛文龙,与后金议和、市米,有通敌之嫌等等这些。”

“先说他到底有没有通敌,答案是肯定的,没有。因为不但没有任何证据,而且后来南明和清朝都为他平反,就证明了这一点。”

“再说他有没有可能拥兵自重,图谋大明江山。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从知县一直做到了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饱读经书兼多年的从政经历,他不可能对政治大势没有起码的认知。如果他要谋夺崇祯的江山,那么,他甚至连李自成都不如。李闯代表了农民阶级,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而他是明朝臣子,如果谋反,就是乱臣贼子,道义上没有立足点,没有哪个阶层会支持他。农民起义军也不会与他融合,因为阶级不同。不占道义,没人支持,缺饷少粮,北有后金铁骑,南有朝庭围剿,傻瓜都知道必败无疑,即使袁崇焕没有了忠心,他会这么弱智吗?”

“如果他想谋求富贵,最可行的办法就是走吴三桂的道路,投降后金,倒戈反明,引兵入关。等到夺下了大明江山,封个王是必然的。可是,一个官至极品却家无余财的人,会这么做吗?”

“袁崇焕有缺点,刚愎自用,行事鲁莽。可是,适逢大明开国以来未有之困局,腹背受敌,饷源枯竭,军心涣散。如果让一个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的人来经略辽东,可能会一振颓势,有所作为吗?大明这时候需要的是铁血将军,而不是太平宰相。”

—————

“再说议和与市米,袁崇焕有心议和,这是确定的,市米也是在这种思想主导下产生的。虽然以皇太极的韬略和狡诈,不大可能是真心议和。但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在当时的局面下,如果真的能与后金达成议和,让辽东获得一个短期的和平环境。然后明朝把已经少得可怜的资源和人力集中起来,先把农民起义军剿灭,恢复全国的税赋来源。安定国内,备足资源,再整合全国军力,与后金作战,那么大明的历史有没有可能会改写?我认为,从战略高度考量,议和不失为一种选择。后来的事实证明,大明最终还是亡在了李闯手里。大明灭亡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大致的脉络还是清晰的。”

“之前的原因不谈,只从崇祯继位开始说。崇祯是个特勤政、特节俭的皇帝,却也是个特倒霉的皇帝。他在位的十七年里,天灾就一直折磨着大明王朝,旱灾、蝗灾和瘟疫这三个祸害,有时是单独出场,有时是组团来,反正从来没缺席过。崇祯元年开始,中国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以后的一年又一年,天灾从来没有消停过。崇祯十六年夏秋到崇祯十七年春天发生的鼠疫,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城里城外十室九空。一直到崇祯十七年,大明都亡了,瘟疫还没结束。”

“连年的天灾为天启七年暴发的陕北农民起义推波助澜,更多的饥民逼上梁山,义军声势越来越大,成就了李闯等人。明朝分兵剿杀义军,又给后金的壮大了机遇,壮大了的后金需要明朝分出更多的兵力去辽东战场。朝庭需要更多的饷银去支撑两线作战,连年加赋,急征暴敛造就了更多的饥民流寇,为义军源源不断的输入有生力量。使李闯成了打不死的小强,被明军撸得少皮没毛,还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结果就是,天灾造就了李闯,后金牵制明军,让李闯灭了大明,却为后金做了嫁衣。后金和李闯,虽然谁原本也没想成全谁,到来后还杀得你死我活,但事实就成了这样。”

“崇祯有气节却没有能力,有志向却没有心胸。在位的十七年,一错再错。战略失误,两线分兵;忠奸不辨,滥杀大臣;任用宦官监军,失机误国;和谈举棋不定,首鼠两端。结果就是一步步的葬送了大明王朝,他自己也一步步的走上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