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赶紧先回吧。”
如果张妍生产顺利,朱棣可要迎来嫡长孙或嫡长女,在发动靖难的当下,怎么都算是一件好事。
吕武一边看文牍一边记录要点,做事做到一半想到了什么,猛地皱眉站起来。
如果老天爷不开玩笑,张妍要生的好像就是朱瞻基吧???
吕阳不止一次想过不是朱高炽接朱棣的棒,大明将会走向什么道路。
在这一段日子接触下来,吕阳认识到了朱高炽这人的好相处,绝对称得上是一名仁厚君子。
只是,一个国家的皇帝是一名仁厚的人,真的好吗?尤其这位好人还是儒教信徒。
先不提好人适不适合当皇帝,看看历史上儒教信徒当皇帝都会让国家变成什么样,翻遍史书会发现若是和平时期还好,顶多就是文官各种上蹿下跳,儒教信徒的皇帝纵容下加速国家的灭亡倒计时而已;换作是外患不断的年代,儒教其实没有那个本事扶皇子中的某个信徒上台,他们估计也不敢。
有一句话的前半句叫“乱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关门避祸”,后半句……咳咳,不能写。
儒教其实也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们没有平定乱世的本事,和平时代的牧民就该轮到他们了。
当然,公私兼顾是一定要的,一边帮皇帝干活,另一边也不能苦了自己,是吧?
不是说武人比文人好,只是武人不会一边坏事干尽,一边又玩命标榜自己的无私和伟大而已。
“我还能阻止张妍把儿子生下来?”吕阳想着重新坐了回去。
换作是他想盯上朱瞻基,比如抱大腿,或是玩改造从娃娃抓起,知道朱瞻基要出生,肯定会立刻飞奔过去。
吕阳收拾好了文牍,招呼外面一声,出门坐上准备好的马车,吩咐道:“去粮库。”
马车动了起来。
因为北平城有过厮杀,再来是不确定效忠中枢朝廷的人被清理干净没有,肯定会有士兵护卫吕阳安全的。
马车内的吕阳已经没有在想即将出生的朱瞻基,满脑子都是保证大军粮秣的事情。
“张辅?”吕阳唤了一声。
人在外面骑马随行的张辅立刻应道:“先生?”
吕阳推开车厢窗户,问道:“北平可有粮商?”
张辅答道:“并无。若是先生寻粮商,需往涿州,抑或大沽、北塘。”
也对,北平是军镇,粮秣什么的都是中枢调度来储备。
张辅提到的那三个地方,涿州自古就是人口相对稠密的地方,还处在交通枢纽附近,不会缺了各种商贾;大沽和北塘则是通海口,洪武年间有过用海运将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的例子。
当然,去大沽或北塘主要是找中间商,寻求去南方代为采购粮食,并不是去那里就能采买到大批粮食。
其实吧,朱瞻基怎么样都是后面的事情。
如今吕阳该思考的是怎么让朱棣靖难成功,保证粮秣就是天大的要事,一点都不容忽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