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高架桥封锁起来——拍摄“死侍”的时候就想要尝试的事情,这次终于需要付诸行动,而且不是在庆城,就在兰川;届时,整个剧组可能超过四百个人,拥挤在高架桥上。
而且,一镜到底。
想象一下,镜头从一个人开始,从点到点,而后扩散到一小个群体,并且在不同群体之间辗转腾挪,每个群体都展现出不同风貌和不同特色;最后演变成为整个集体,将高架桥乃至于兰川侧写纳入其中。
经历过“死侍”的拍摄就知道,这场戏的调度和构图难度多么离谱。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死侍”的一镜到底,只是一个框架,哪怕不是严格的一镜到底,也没有关系。
但这次,陆潜准备拍摄一次严格的一镜到底,没有拼接也没有瑕疵,整个剧组所有部门部调动起来。
从表演到编舞,从摄影到音响,从灯光到调度,方方面面都需要完美契合,不容许瑕疵,否则可能就要推翻重来——
一镜到底,一次拍摄可能需要三天到七天的准备,但一点失误就需要重新开始。
难!
超出想象的困难!
难于登天的那种难!
也难怪江许爆发了。
就连江许这样的老资格都说“不可能”、“做不到”,可想而知其中难度了。
这也引发陆潜自己的思考。
他需要如此大费周章吗?
严格来说,这场戏,和故事无关,存在与否,不会影响电影的整体,和叙事、和人物等等部都没有关系。
也就是说,这场戏的用途,纯粹就是一种“电影感”的展现,从调度到构图再到视听层面的方位享受。
但是,代价是什么呢?
彩排可能就需要一周到两周,乃至更多;正式拍摄,至少也需要一周。
也就是说,这里就需要花费三周甚至更多时间。
蓝夏电影节的截止期限还高高悬挂在头顶上。
哪怕撇开蓝夏不说,花费如此多时间、如此多精力以及如此多成本,就为了拍摄制作这样一场锦上添花的戏份,值得吗?
而且,付出如此庞大的代价之后,拍摄效果如何?是否能够达到预期?又是否能够和电影的主体完美契合?
部的部,都是未知的。
在陆潜看来,他希望这场戏能够画龙点睛,但现在的关键就在于,“龙”都还没有画出来,就开始想着“眼睛”,这算是本末倒置吗?
又或者,如果一定要拍摄的话,是否能够调整档期,先拍摄电影主体,然后将这场戏放在最后进行?
但这样的话,一个重重的包袱就始终沉甸甸地压在胸口,是否可能会影响电影拍摄的心态呢?
毫无疑问,这样一场一镜到底的戏份,是陆潜短暂导演生涯里,最困难最挑战最野心的一次尝试。
陆潜按照自己的本心,完成构想、付诸行动,但真正来到实践阶段,重重困难却让陆潜也开始反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