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4 一种可能(2 / 2)

第一大爆款。

但是,爆款就意味着得奖热门吗?

并非如此。

又或者应该说,恰恰相反,越是热门就越是多泡沫,越是热门也就越是众失之的。

枪打出头鸟,这句话熟悉吗?

登顶场刊评分第一,不仅无法让“星落之城”成为得奖热门,而且还可能让电影背负枪靶子成为众人的围攻目标。

一项非常直观的数据,过去三年蓝夏场刊评分最高的作品,全部颗粒无收——

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三年前,场刊最高评分“失落的母亲”,赢得4.5的高分,被誉为金鸢奖最大热门,结果却大倒热灶,尽管剧组在闭幕式被召回,然而却在电影宫的观众席里做了一个晚上的冷板凳。

空手而归,一奖未得。

惊呼一片。

偶尔,非常非常偶尔,电影节组委会为了掩人耳目,在召回剧组里也会释放一些烟雾弹,召回一个两个陪跑的剧组到现场混淆视听;但这样的做法并不经常,毕竟,对于剧组来说,可能就要有心理阴影了。

事实上,去年蓝夏电影节,场刊评分前三名,全部没有得奖,任何奖项都没有,甚至干脆就没有召回。

而且,这还不是全部,最后登顶去年金鸢奖的作品“远方”,场刊评分只有2.38,在所有主竞赛单元参展作品里排名倒数第三,当评审团主席宣布大奖得主的时候,现场媒体集体愕然,一个两个开始怀疑人生。

也正是因为如此,去年蓝夏电影节结束后,争议非常汹涌,无数媒体纷纷吐槽:

这是开始摆烂了吗?

可想而知,今年蓝夏揭幕前,媒体的选择、观众的视线,确确实实很难怀抱期待,这才导致了后续一系列意外事件,蓝夏和塞卡的竞争也就进入白热化。

不过,客观来说,不止是蓝夏,安桥和蔚海也都一样,场刊最高评分不代表什么,因为场刊也非常小众非常局限,这就是代表一小部分媒体的观点——

比如今年的蓝夏,就是十一位专业影评人的观点而已。

和评审团一样,场刊也同样是一小群专业媒体派出的记者/影评人的评分,具有局限性,也具有相对性。

所以,场刊评分和评审团意见出现相悖的情况,在三大电影节都再正常不过了。

久而久之,“场刊评分最高”更像是一个诅咒,最高奖项总是与其无缘,评审团总是选择嘉奖其他作品,这也成为媒体记者对评审团严重不满的一个导火索——

他们认为评审团为了避免自己的评选被预测到,所以故意避开场刊评分最高,标榜审美标准的不同。

场刊评分和得奖名单,也就成为“影评人vs评审团”审美对抗的一个延伸,争议,年年都会在三大电影节上演。

今年,自然也不例外,于是,金鸢奖的归属,悬念也就全面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