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永乐金币(1 / 2)

时至今日,今天陈文哲就见到了“政和通宝背半分”的银币。

首先,对此两品钱之原始风貌进行辨识。

一是银钱,不难看出,其银质包浆纯真凝重,厚浆覆盖,土痕依旧。

这怎么看都是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沧桑老道之貌!

这份包浆,无可置疑。

显而易见,这枚出自罐装窖藏的银币,锈色包浆纯正无邪,青幽薄锈,紧实老道,分布自然。

其次,进观铸体,可见这枚银币,直径大小厚薄,跟之前东北出土的基本一致。

这枚银币铸制规整,方正圆矩,平整地章,穿轮干净。

其字廓虽然不甚深竣,然亦笔划线条清晰,凸感分明。

这与元代寺观钱之铸相相比,自然不在一个档次。

一句话,此铸相,非官炉莫属矣。

再者,复赏钱文,可见,“政和通宝”直读,隶书书体,书意笔划莽壮,布局协调端正,背字更甚。

此书此意,显然非徽宗政和钱之书体书意无疑。

因此,根据其书风格以及背“半分”二字,等形态。

现在我们可以认为其乃元代所铸,此结论应该是十之八九矣。

至此,是否就可盖棺呢?恐还需进一步考之,方能结论。

这是因为,我们会提问,谱载之元铸大观通宝背半分钱,直径达38.5毫米。

而这这种政和通宝背半分钱,直径却仅有23毫米。

为什么会这样呢?疑问由此而生,是为自然。

首先,关于大观通宝背半分钱,就其性质,泉界有不同看法,其中一种乃指其权钞钱。

因此,以权钞钱之定性,其直径达38毫米余,应可释然。

其次,而这枚直径小平的政和通宝背半分钱,若以权钞钱定,似乎不甚确切。

这又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其恰好是行用之钱。

理由是,在元代铸币中,我们知道有小平形制的“半分”铜钱,那就是“交钞半分”、“支钞半分”。

这就是说,“半分”出现在小平形制的政和通宝钱背,并不奇怪,正是有依有据。

而关于支钞半分钱,可见之钱诸位泉家论及。

如,唐石父先生在《华夏古钱币》一书中就有记载。

“支钞半分,元末权钞钱,面文旋字,楷书,四字反廓,小平背元文,为极罕见品。”

郑家相先生在出版于上世纪40年代的《泉币》杂志,第48期的一篇文章《交钞半分》中也有记载。

“交钞半分钱者,昔唯定海方氏藏有一品,为权钞钱中之别品。前谱未载,尚属创见。诸家极羡慕之,号为海内孤品。”

《泉币》29期有罗沐园先生文章,《说交钞半分》对此钱进行了深刻分析。

其论证较严谨,既说明了“交、支”之分,又明确为元初之品。

其文曰:“交钞半分钱厚肉,深背,面四决文,文字雄迈,元初权钞钱也。”

通过上述几位知名泉家对交钞、支钞半分钱的论述,可见元初铸“半分”钱,其形制小平,实实在在,无需有疑。

这时,应该就可以做盖棺之论了。

那就是,元初以宋钱为名铸权钞钱,可能为当时的一种权宜之计。

其作为流用品,铸量有限,后被支钞半分、交钞半分取代。

故,政和通宝背半分小平钱,也为早期试铸币,其铸量不丰,遗存自然不厚,藏匿较深,长期不得见。

至于大观通宝背半分钱之大直径,愚以为其不过是最早的试铸品,后再铸小径之政和通宝背半分为用而已。

以上,是陈文哲的认知,是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