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城破了,金军入城就是烧杀抢掠,百姓们会惨遭屠戮,反过来如果汉军进城的话,老百姓最起码不会遭殃,这个时候张叔夜心里十分矛盾。
血战并没有像张叔夜预想的那样到来,金军只是死死地困住汴梁城,然后开始大举猎杀城外的宋军以及各地赶来的义军,汴梁城外血流成河,汴水河水斗不被染红了,到处都是尸体,那景象惨不忍睹。
可怜的宋军,义军之所以被困在城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天子赵构不相信这些武人,再加上文官们骨子里对武人的鄙夷,造成了几十万军队被阻挡在城外。这些军队之中大部分都是地方上的厢军,各地赶来的义军,平日里就缺少粮食,现在被阻挡在城外,朝廷又不给半点补给,本来就士气低落,军心涣散,在面对强大金军冲击的时候更加是不堪一击。
每天都有数不尽的厢军,义军被金军残忍的杀戮,压根就阻挡不了,这种情形下,开始有厢军,义军溃逃,不到一个月,汴梁城外就没有宋军影子了,只剩下四十万金军,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依旧没有攻城,而是在不停地运送攻城器械,运送巨木,石头,看样子是要做足准备再攻城。
如果金军攻城的话,城中的文武百官,禁军百姓还能够上下一心,共同御敌。可是,金军没有立刻展开攻城,这反而给城中制造了天大的麻烦,城中各个阶层的矛盾迅速计划,很快就形成了鼎沸之势。
首先发难的是那群自以为是的文官,他们一直都瞧不起武将,甚至在某些时候连那些带兵的文臣都瞧不起,现在陛下走了,汴梁城到处都是士兵,抢劫的事情屡有发生,不仅抢夺贫苦百姓,还抢夺富人,甚至抢夺士绅,抢夺官员,这种情况下文官们开始对张叔夜发起攻击,要求政事堂的相公们解除张叔夜的兵权。
白时中知道张叔夜的压力很大,不想给他添麻烦,只能是尽量说服这些文官。可是一向趾高气扬的文官怎么会轻易屈服呢,他们在不断地施压,不仅如此,开始对张叔夜进行掣肘。最典型的就是户部尚书梅执礼,兵部尚书孙傅,两个人对张叔夜是百般刁难,尽可能地克扣军饷,物资,双方的矛盾逐渐尖锐起立。
士兵们之所以到处抢劫,这就暴漏了张叔夜最大的短板,那就是文官出身的他熟读兵书,率军出征的确是有一套,可是在治军上就略显不足了,一句话‘慈不掌兵’,他的威严不够,镇不住下面的骄兵悍将。
之前张叔夜带兵的时候,正值大宋国力鼎盛,文官骑在武将头上,武将们是敢怒不敢言,只能乖乖的听张叔夜的。再后来就是著名的孟津之战,战略指挥使张叔夜的确是有一套,谋略甚至不在大汉天子刘正龙之下,但毕竟是文官,缺乏杀伐果断的霸气。军队数量上始终占据绝对优势,军队中士气高昂,看起来是战力充足,没有半点危机。
金军围城,没有进攻,反而比进攻带来的震慑力更大。每天都有巨型投石机往城投投掷宣传单,主题内容只有一个,如果不投降,那么城破之日,就是屠城之时,城中所有人都会被屠戮殆尽,一个不留。
震慑的不是宣传单,而是城外那座十几万颗头颅堆起来的京观,那可是城外的厢军,义军的头颅,这种震撼力让城中的宋军难以承受,士气低落不说,军纪开始涣散。。
心理战,这一仗金军打的漂亮,对于这个局面,张叔夜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他不怕金军攻城,反而对这种心理战显得无能为力。
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知道功勋世家对大宋军队影响有多大,下面的将官几乎都和功勋世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掌兵的是刘正龙的话,尽管也是文官,可是由于功勋世家的关系,将官们一定会带好兵。当然了,带不好兵的话,脑袋就保不住了,刘正龙的杀伐果断,那不是张叔夜这个知府出身的文官可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