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给社会造成巨大压力,而老百姓仇恨洋人则就几乎不可避免。
朝廷虽然也搞了些洋务,但是官办企业的效率低下和贪污成风,让办企业成了赔钱的代名词,进口军火和机器比自己生产还要便宜些,这样就让各地督抚和朝廷失去了办洋务的兴趣,没有消化多余劳动力的渠道,这些流民的生计就没有着落,于是这些人对洋人和洋货的愤恨就又增加了许多,这些人天真的认为,只要赶走了洋人就会日子好过了。
洋人也不是傻子,他们也能感觉到民间地下风起云涌的力量,这就引起了他们本能的恐惧。而他们对利益的要求又需要中国开放更多的码头、商埠,朝廷的低效率让他们更觉得不能忍受,朝廷对白银外流,财政枯竭的局面也觉得不能忍受,朝廷里的官员对洋人也是恨之入骨。几方面的原因凑在了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局面,战争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果。
简单的一句洋人贪婪发动侵略战争是不全面的。庚子年已经不同于一、两百年前,葡萄牙、西班牙、英格兰人划着几条破船满世界的寻找殖民地的冒险家时代,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过剩商品的销售才是洋人最在意的。洋人和朝廷的互不信任,造成了互相猜忌,双方都不忌惮用最恶毒的想法猜测对方。利益不同造成了矛盾,隔离信息不通造成了猜忌,矛盾和猜忌造成了仇恨,仇恨引来了战争,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洋人不是一个妈生的,各国的利益诉求也不一样,可是朝廷里大人哪里懂得这些,他们都觉得洋人都是一个心思来欺负自己的,所以慈禧的那个不分敌人的宣战才能有基础,可是消除这些矛盾的办法是什么呢?又怎么能让中国走上自强之路呢?
本来庄虎臣是想好了办法的,自己那个举国开放通商的大饼,让洋人看起来觉得比月亮还大还园,照的他们都是心里亮堂堂,一个个美的如同吃了蜜蜂屎,可是又被慈禧一句话给否决了。朝廷为了安抚自己,给了自己一个甘肃巡抚的职位。
庄虎臣个人是捞到了点好处,但是慈禧这句话,怕是给大清最后一线改良自强的道路也给堵死了,看来革命是不可避免的了。对于革命,庄虎臣是举双手赞成的,全世界的国家都可以有个皇帝或者国王什么的,英国不就是一直有国王的嘛。可是唯独中国不行,中国的封建势力太强大,两千年的帝制让中国人觉得头上有个皇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要还有个名义上的皇帝,就自然会有人替专制招魂,只要绝对的专制还存在,慈禧那种和全世界开战的国际玩笑就还要重演。
革命确实是治疗封建余孽的猛药,但是革命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千万人头滚滚,国家被打成一片废墟,那种推倒了重来的过程,对那些亲身经历过的人来说,就是一场噩梦,“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这是经历了多少心酸的人才能概括的这么准确。
一字一泪,一字一泣血。
杨士琦曾经给中间说了上、中、下三策。只要自己到了甘肃,拥有重兵以后,上策兵发北京,一举定天下,中策夺蒙古、四川,和朝廷、东南督抚三足鼎立,下策是据甘肃、新建割据自保,成一方军阀。庄虎臣明白,这三策无论哪一个,都要杀的尸横遍野,积骨成山,国家已经衰弱到这个地步了,还能经受的起这样的折腾吗?
这一刻,庄虎臣走神了,在改良和革命之外,中国是否还有别的道路可走?或者说是有没有更中间的一条道路?改良和革命是否真的是冰炭不同炉?孔子说中庸之道,那么改良和革命之间是否可以调和?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智慧就真的没用了吗?孔子讲礼乐教化天下,可六艺里没忘记让儒生学习御、射,御是什么?驾车,什么车?战车!射是什么?射箭!射箭是干什么的?难道是为了娱乐?难道儒学就是后人说的孱弱的吗?现在的儒生把以德报怨当成了美德,可是孔子的教导是“以直报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