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三章 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1 / 2)

文武闻言莫不碎魄,当即冷汗流下来。

“大王。大王十几万大军,兵伐黄龙,一定能斩破黄龙,安定辽东。何必托孤呢?”

刘知行站了出来,对吴年拱手行礼道。

“是啊大王。此战我们必胜。只有胜利,没有失败。”

“是啊。大王。托孤太不吉利了。我们十几年前以三百精兵起家,连战连捷,从没输过。更何况现在十几万大军在手?蒙元人也不是当年无敌的蒙元人了。我们能取胜的。请大王收回成命。”

文武百官,官职的不敢话,官职大的,清一色的劝谏。

他们觉得很异常。

战略上轻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自古领兵出征,无不夸耀自己的武力,虚报自己的人马。

十万人翻一倍,号称二十万人的比比皆是。

往年。

吴年出兵,也都是如此。

这一回。吴年为什么先激昂的了一大堆话,最后却要托孤。这不合常理啊。

吴年笑了起来,摆了摆手,然后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俗话得好。九分靠人谋,一分靠天命。”

“再厉害的将军,也不能保证自己百战百胜?更何况我区区吴年?”

罢。吴年用眼神制止了想话的文武大臣,然后目光从朝堂上的文武身上,扫视而过,最后落在了刘知行的身上,道:“诸卿。”

“寡人让太子监国只是个形式,实际上朝政交托给了刘首辅。”

“当年寡人起兵,刘首辅带着家眷来投奔,被任命为长史。多年来,兢兢业业。把国事大事理的井井有条,寡人也可以安心军事。在外征讨。”

“昔日昭烈皇帝得丞相诸葛亮,驾崩之前,举国托孤。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可以托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的社稷之臣。”

“刘首辅。就是寡人的诸葛亮。”

“诸卿。如果寡人不幸战死沙场,请诸卿好好辅佐刘首辅,辅弼少主,安定国家。”

“臣惶恐。请陛下收回成命。汉朝可没有臣,而不可没有陛下。”刘知行内心惶恐,跪下叩拜道。

吴年朝着他摆了摆手,然后目光落在了李勇身上,称赞道:“次辅李勇。老成谋国,是为驽牛,可载重赴远。”

“大臣张海平,方正清廉,乃我大汉能臣。”

“左都御史汪由校,正直敢谏。寡人的魏征。有他在可震慑百官,使得正直的官员,如鱼得水。宵之辈,也不敢阴险犯上。”

“户部尚公孙桑,一时俊杰,有他管着户部,钱粮问题,就不用忧心。”

吴年先夸奖了自己的文官,又逐一夸奖了自己的武将。从提督、将军到守备万户。

卫襦、张声、王贵等人,一一称赞,褒扬。

刚开始文武们都觉得惶恐,但慢慢的聪明人就品出了味道了。这不是对局势表现悲观,而是真的托孤。

也不是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这是变着法子的,夸奖满朝文武。给朝野增加信心。我大汉朝人才多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

文官不贪财。

武将不怕死。

又有诸葛亮、魏征。

我们大汉朝怎么会战败?怎么会失败?无法想象。

因而。当吴年对文武大臣一个个夸奖过去之后,大殿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文武百官们都是激动的着吴年,神情极为亢奋。

被叫到名字的文武大臣,也都是人人昂首挺胸,露出了荣幸之色。

吴年又道:“将军冯冲。虽然与群臣不和,但忠心善战,有万夫不当之勇。他可抚,可敬,而不可欺辱。”

“他日如果国家有难,他必定率兵悍战。即使不能救国家危难,也必定杀身成仁,以报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