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片刻后道:“大人此言,本侯似懂非懂,还请大人详解。”
王守仁微笑着继续说道:“吾以为,理在心中,不假外求。人皆有良知,只要致良知,便能明辨是非,行善去恶。就如这次平叛,吾等深知宁王叛乱,祸乱天下,此乃违背良知之举。吾等挺身而出,为的便是致良知,为百姓谋福祉,护大明江山安稳。”
李初玄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问道:“那如何才能致良知呢?”
王守仁神色庄重,道:“须在事上磨练。静处体悟,事上磨练,乃致良知之法。”
“比如此次我召集百姓、恶霸、土匪共同平叛。那些百姓,从未上过战场,却因对家园的热爱、对亲人的守护之心而勇敢参战,这便是在事上磨练出的勇气与担当,也是致良知的体现。而那些土匪,若能弃恶从善,为平叛出力,同样是在事上磨练,找回自己的良知。”
李初玄陷入沉思,良久之后,感慨道:“大人之学,真乃济世之学,今日听大人一席话,如醍醐灌顶。”
王守仁微微颔首,道:“侯爷有报国之志,令人敬佩。心学之道,不仅可用于修身,亦可用于治国平天下。”
李初玄眼睛一亮,道:“愿闻大人高见。”
王守仁道:“以良知为本,施仁政于民,为官者当以百姓之心为心,为百姓谋福祉。如此,方能得民心,国家方能长治久安。就如同此次平叛,若我们只是为了功名,而不顾百姓死活,那即便成功,也难以长久。只有心怀百姓,以良知指引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安定繁荣。”
李初玄深以为然,道:“王大人所言极是。”
两人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夜已深沉。
但他们却毫无倦意,依旧沉浸在对心学的探讨之中。
李初玄又问道:“王大人,心学与兵法可有相通之处?”
王守仁微笑着说道:“兵法亦本于心。用兵之道,在于知己知彼,此乃良知之运用。以正合,以奇胜,亦需审时度势,顺应良知之判断。此次平叛,吾先派探子打探南昌城内虚实,此为知己知彼。后制定作战计划,主力正面进攻,奇兵绕至敌后截断退路,这便是审时度势,顺应良知之判断,以达到最佳的作战效果。”
李初玄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王大人此次平叛,想必也是运用了心学之道。”
王守仁点头道:“然也。下官深知宁王叛乱,百姓受苦,吾以良知为指引,果断出兵,攻其不备。又以心学之法激励将士,使其士气高昂,决心坚定。”
李初玄钦佩不已,道:“王大人之学,真乃妙用无穷,本侯定当好好学习,将其运用到日后的生活与为官之中。”
言罢,李初玄心中对王守仁的心学愈发敬仰,突然,他像是鼓起了极大的勇气一般,厚着脸皮说道:“王大人,你的心学之道如此高深精妙,本侯斗胆,想恳请大人赐予一份心学手书,让本侯在日后能时常研读,以更好地领悟其中之真谛。”
王守仁微微一愣,旋即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
王守仁设立心学的初衷是对传统儒学存在的缺陷感到不满,他认为朱熹理学过于注重知识和理性,将理分散附着于万事万物之上,而忽略了个体内在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这导致人们难以在有限的生命中去穷尽万事万物的道理。
王守仁期望通过心学,让人们能够更加关注内心的直觉和道德真理,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实现个体的真正价值。
他希望人们能够明白“知行合一”的道理,不仅仅是知晓道理,更要将其付诸行动。
他期望人们在做学问和为人处世上,首先要“知德”,即明白初心,知道一切做学问的初衷是服务于德,从而确立自己做事的方向;其次要“行德”,注重实践,避免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