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小关之战(6 / 7)

窦泰见中埋伏了,顿时慌了手脚,他情急之下命令部队赶紧退回到远望沟口,打算稳住阵脚,背山迎敌。

可惜敌人不会给他这个时间。就在窦泰还在拼命整队的时候,李弼带领一支队伍直接穿插过来,把东魏大军拦腰切成两段,沟内的出不来,沟外的回不去。

西魏部队的人数虽少,但带队的都是当时的顶级将领,战斗力极其强悍,士卒们也都清楚现在局势,各个以一当十,锐不可当。

窦泰虽然勇猛,这种情况下也顶不住了。他身边的将士纷纷倒下,自己也身受多处重伤。

眼见着西魏大军如潮水一样从四面八方涌过来,窦泰知道没希望了。在拼尽了最后的力气之后,他一咬牙,在马上横剑自刎。

高欢最得力的先锋,也是他的连襟,东魏的京畿大都督兼御史中尉窦泰就此魂断马牧泽。他的失败成就了宇文泰的赫赫威名,也成为东西魏实力对比的重要转折点。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注:各种史料中对小关的具体细节都语焉不详,此处做一下简单的整理和探讨。

首先,是否真的存在可以绕过潼关的路线?

答案是存在的。虽然潼关是扼守东西交通的重要关口,但实际上在潼关的南边还有其它可以通行的小路。毛凤枝在《南山谷口考》中记载:“由潼关东南三十里之董社原西行……可越过潼关至华阴”。“由潼关东南之金陡关西行至远望沟,傍南原西行……亦可越过潼关至华阴”。这些路线基本都要经过潼关西面和南面一条名叫禁谷的深沟。《纲目集览》中记载:“潼关右有谷,平日禁人往来,以榷征税,名曰禁坑,或称之为禁谷、禁沟”。《雍正陕西通志》中记载,“禁谷,一名禁坑,又名禁沟,在城南三十里,谷势壁立,望者禁足”。虽然禁谷要从南边绕远,而且很不好走,但依旧是潼关整体防御的一部分,所谓守潼关必守禁谷。后来唐代黄巢叛军攻破潼关,就是因为官军忘记把守禁谷,被敌人绕到了身后。

其次,小关具体指的是什么?位置在哪里?

潼关周边的协防关隘非常多,但正式名称都不叫小关。根据上面的分析,如果小关真的是某个关隘的别名的话,那最大可能就是把守禁谷的禁谷关。比如毛凤枝《南山谷口考》中记载:“禁谷在潼关城南三十里,有禁谷关”,“禁谷关在城南十里,北魏宇文泰击窦泰即此”。艾冲在《古代潼关城址的变迁》中也认为:“晋代小关相当于唐代的禁谷关”。但问题是据《北齐书·窦泰传》中记载:“泰至小关,为周文帝所袭,众尽没,泰自杀”,这说明窦泰到了小关附近,而实际上禁谷关只是禁谷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位于麟趾塬西侧,离潼关只有十里,主要作用是控制从塬顶下到禁沟的路线,如果是从东方绕潼关南原杀过来的话,这里差不多都快到终点了,路上要经过很多关隘(所谓十二连城),窦泰不太可能孤军深入这么远。

还有一种观点,即小关并不是一座具体的关隘,而是指上面所述的禁谷。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解中写道:“小关在潼关之左,唐时谓之禁谷(这是从东方进攻者的角度来看的,关南为左,关北为右)”。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也写道:“关之左有谷,谓之小关”,“小关曰禁谷,亦曰禁坑”。这种解释似乎更加合理。

此外,史书上还记载宇文泰的部队在攻击窦泰军的过程中经过了马牧泽,而马牧泽是在华山牧马时候的休息场所,应该位于秦岭北麓附近,说明宇文泰向南边绕了很远的路。

综合来看,个人认为小关指的应该就是禁谷。宇文泰的行军路线大概是从麟趾塬西侧进入禁谷,南行三十里左右向东绕过潼关南原,之后视情况出远望沟偷袭窦泰,或在合适的位置伏击窦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