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陈尔铭还是杨尔铭(2 / 3)

他自幼家贫无钱读书,他的家乡有位举人老爷名叫陈敦厚,陈敦厚在真武山下开馆讲学,杨尔铭时常站在门外听课,记性很好,对于陈敦厚的提问是对答如流。陈敦厚心中大赞,因此将杨尔铭收为义子着重培养。自己甚至花钱找关系主动作保,让杨尔铭以‘陈尔铭’的名义考试,有了秀才的功名。杨尔铭本人倒也非常争气,于崇祯六年秋闱中举人,那个时候他才虚岁十五岁。崇祯七年的春试之中,他又考中进士,当年年底被任命为我们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的知县,也算是一段传奇了。当然如果没有陈敦厚在后面的强力支持,也是不可能的事,加上杨尔铭当初就是以‘陈尔铭’的身份参加的乡试、会试和殿试,因此对外自称就是陈尔铭,彰显自己发达之后并不忘本。鹿安贤弟,你就叫他陈知县即可。”

孙临说的滔滔不绝,显然对于这个桐城的知县也是非常熟悉。

张鹿安听完以后心中有数,不住的点头。

三人继续有的没的聊的,张鹿安逐渐心里明白,原来两人也是受了各自家主的要求前来迎接的。

桐城的士绅、百姓对于境内出现两支外军第一印象就是感到心中惊恐,毕竟如今的大明官军的军纪实在不怎么样。据说潘可大率领的池州兵就在桐城城郊抢掠过,因此才没有放他们入城。

继续阅读

潘可大远道而来,就是为了救援桐城,却被桐城知县要求远离县城,转而扎营在二十里外的挂车河西岸,也难怪潘可大的心中会很憋屈。

张鹿安又随着方以智和孙临继续往前走,终于来到了桐城县衙所在地。

桐城县衙位于桐城的中心靠近西北方向,县衙的正前方是一个高大的照壁,照壁上绘制有桐城的山川地形图。

照壁的后面是宣化坊,一个高大的牌坊,两边各有一个石制瑞兽坐着。

宣化坊的东侧是申明亭,西侧是旌善亭,分别处理民间纠纷和简单的诉讼等事宜。

宣化坊的后方约十八步,就是县衙大门,大门的西侧有个木架,木架上有一个“鸣冤鼓”,显得非常破旧。

县衙大门口站立着四名衙役,孙临都认识,简单说了两句,就带着张鹿安等人入内。

张鹿安等人进入大门以后,是一条长长的甬道,甬道的东侧布局着寅宾馆,为来宾居住之用;

寅宾馆的后方是衙神庙和土地祠,再后方就是县衙三班:快班、皂班和壮班的办公地点。

甬道的西侧布局着膳馆,就是整个县衙的食堂;膳馆的后面是监狱和狱神庙。

继续往前走,就到了仪门,仪门比较高大,兼具了防守和美观功能,进了仪门以后,正对面就是一个戒石坊,上面刻着“民脂民膏,尔俸尔禄,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是大明太祖洪武爷颁布的十六字官吏戒言。

此处就有了一定的言语声音,到处都有走来走去、面色匆匆的基层吏员。东边是吏、户、礼三房,三房之后是典吏衙门;

西边是兵、刑、工三房,三房之后是吏舍;

孙临带着张鹿安等人绕过戒石坊,就来到了一处月台。

张鹿安将潘铁柱和吕氏兄弟三人留下,嘱咐他们等张捡返回后,在此地等着自己。

孙临、方以智和张鹿安三人则继续沿着楼梯走上了月台,站在月台上,就可以看到桐城县衙大堂;大堂的东侧是架阁库,西侧是承发房。

方以智走向前,向着大堂西侧的承发房表明来意,承发郎连忙走向堂内禀报,

不久就听到了一阵匆匆的脚步声。

张鹿安抬头望去,看到一个年纪轻轻,身材非常矮小瘦削之人,穿着一身看上去至少大了好几码的官服,头上的乌纱帽也是大了整整一圈,看上去十分滑稽。

张鹿安身旁的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