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宽大的车驾从“小偏门”驶出,明眼人一看便知道这是宫中大官三才的车驾,每家都会在马车上装有徽记,或是旗号,或是灯号,为的就是让人清楚这是谁家的马车里面做的是什么人。
说到底大宋依旧脱离不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上下尊卑这东西不光在家中有用,在君臣之间有用,在庶民与士大夫之间亦是存在的。
赵祯虽然改变了大宋的许多东西,但却无法一下改变大宋,使得那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消失。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华夏百姓的思想越来越进步,不断的打破阶层之间的壁垒,士农工商,除了士大夫阶级外,其他三个阶级相差不多。
便是士大夫阶级依旧是拥有打破的可能,大宋的百姓参与科举的权利已经彻底普及,便是屠户,妓子这般的贱业之后也可以参加科举。
现在的大宋科举不看出身只看能力高低,当然人品依旧是在考察之列的,赵祯的科举改革最成功的地方不在于对科举制度的完善,而是在开放范围之后依旧保持了对士子德行的考察。
这些制度也是在保证士大夫阶层的权利和名望,百姓们没有意见,士大夫们自然也不会有意见。
马车虽然宽大,但装饰并没有多么豪华,只是减震用的钢条被加了不少,车厢前沿上挂着的一对灯笼上,写着大大“才”字,凡是生活在神都城的百姓都知道,这表示着里面坐的是跟随官家多年的三才大官。
便是当今太子也要客气的唤一声“大官”或是“都都知”。
三才在神都城乃至整个大宋都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德高望重”,虽为潜龙邸的旧人,但却从未有过嚣张跋扈的举动,更未有仗着皇帝近臣的身份作恶的事情。
相反他在神都城中极为低调,这么多年下来如同寻常的内侍一般,从不替人说情,说请,也不给自己的宗族以特殊照顾。
即便是挑剔的包拯,中直的范仲淹都夸赞他是“私德昭彰,慎持国器,无逾越之事,无托请之情,古来内臣之独一人也!”
在大宋,一个内侍能得到外臣的这般评价,便是顶顶天的事情,便是赵祯都感叹三才的为人处事。
在皇帝面前他是忠仆,在皇宫外面他是一个低调的人,在家中他也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
谁也不会想到,三才这个宦官在东城的府宅之中养育了一大家人。
他有自己的婆娘不说,还有领养的孩子,那女子居然是真的被三才的为人为和态度所打动的,并非是一个不良人无奈之下的选择。
至于那些孩子,赵祯自认为这些孩子受到的教育一点也不比那些官宦之家的子弟要差,甚至在思想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在赵祯下了马车之后,看着这些孩子躲在三才婆娘身后时,赵祯无奈的摸了摸鼻子。
自己不过是夸赞了他们两句,便把这些孩子和妇人吓得退走,而三才更是惊恐的盯着自己的脸……
“朕夸你家孩子怎么了?当初可是答应过你不会再让你家孩子入宫做内侍的,怎么担心朕反悔?实在不行朕便是把他们招进亲卫军中便是!”
赵祯恨恨的甩了一下长袖,三才立刻收起脸上的惶恐,笑嘻嘻的说道“官家这是哪里的话,要是被您看上了便是这些小崽子的福分!”
赵祯不满的瞪了他一眼“别把宫中的话带到家中,也不怕你夫人夜里摘了你的口条?!朕可是听说你惧内的很!”
三才正色道“官家,说奴婢惧内是错的,奴婢应该感谢拙荆,是她时刻提醒奴婢在宫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奴婢,也影响这个家!”
赵祯笑了笑,望着三才道“你这当真是娶了一位好婆娘,朕也没有把这县君之位白白册封下来。”
三才连连点头“官家的眼光自然是不会错的,贱内一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