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6章:一代人的权势(2 / 8)

重殷浩?因为他本人也是清谈爱好者,对于业界的顶流自然推崇备至。

不管怎么着,殷浩终于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在万众期待下重磅登场。那么,他的表现如何?真的配得上“管仲、诸葛亮”的美誉吗?

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言难尽。

殷浩的职场生涯,一开始就极具挑战性。当时的东晋朝廷面临着一个空前的“敌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内部——少见的军事人物桓温。

桓温其人,性格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是南朝少见的胆色俱备的帅才。公元345年8月,他已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

公元346年11月,也就是殷浩入仕之后不久,桓温判断局势,果断擅自率军讨伐蜀地的成汉政权(上疏朝廷,但未等朝廷回复就带兵开拔)。下一年3月,他就攻进了成都,摧枯拉朽般覆灭了氐族李氏政权——这个割据政权,当初曾率先裂地称王,拉开了西晋崩盘的序幕。

桓温灭蜀,创下了东晋立国以来的最显赫武功,从此越发威名大振,但也让东晋朝廷更为忌惮。司马昱比来选去,认为只有盛名在外、朝野推服的殷浩能够制住桓温,于是便把他引为心腹。而殷浩的风格偏偏是直来直去、针尖对麦芒,他与桓温一内一外、对立关系逐渐公开化。

公元349年,中原后赵帝国的皇帝石虎病死,统治集团爆发内讧、冉闵诛杀石氏,北方陷入空前大乱。桓温大喜,认为这是光复中原的千载良机,便立刻上书朝廷、请求北伐。

但东晋朝廷并不愿意看到桓温再立大功,以免越发不受掌控,于是从不作正面回复。同时,他们还提拔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兗、青五州诸军事,摆出一副“北伐大功舍我其谁”的架势。

如此两次三番,本就瞧不起朝廷那波酸腐文人的桓温脾气发作,公元351年12月,他上书朝廷,声称“朝廷养寇,统为庸臣所误”,随后便以北伐为名、率领麾下五万大军顺流而下,但抵达武昌后就按兵不动。

桓温这番动作耐人寻味,看似北伐,实际上是向朝廷传递“清君侧”的信号。而他所要清理的,自然是殷浩。

当时的朝廷上下震骇,殷浩本人也急得团团转,甚至提出引咎辞职;好在吏部尚书王彪之(书圣王羲之同族堂弟)献上一计,司马昱亲自写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让尚有君臣之义的桓温上书谢罪、班师回镇。

虽然侥幸过关,但殷浩哪咽得下这口气?他寻思着,怎么想个法子由自己北伐成功、以盖住桓温的风头?也许他心里想的是:你桓温能打仗,难道我就矮人一等?!主意已定,他甚至迫不及待地写好了表书,作势递交朝廷、请求北伐。

当时,很多有识之士都劝说殷浩认清定位、不可越俎代庖,其中就有担任右军将军的王羲之,但他们的真知灼见均被自我感觉良好的殷浩拒绝。

公元252年,殷浩率领谢尚、荀羡等人挥师北伐,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整个过程让人哭笑不得:

原本,替冉魏政权镇守许昌的张遇已经向东晋投降;但当殷浩等人将要抵达许昌时,谢尚无法妥善安抚张遇,对方愤怒之下就地反叛,并派兵攻下洛阳、偷袭在仓垣的晋军,殷浩的行军计划遭受重挫;

不过,随后羌族首领姚襄率众向谢尚投降,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并在随后一同进攻许昌。但一旁的前秦派出2万精兵帮助张遇,颍水之战,晋军脆败,战死者多达1.5万,谢尚本人在姚襄的保护下才逃出了生天;

退守寿春的殷浩随后连续祭出蠢操作:

他听说姚襄在历阳屯田练兵,担心其难以掌控,便想出了一个脑洞极大的解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