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派刺客暗杀;然而,刺客临阵反水,不仅没对姚襄下手,还主动出卖了殷浩。
堂堂东晋正统的宰辅,竟干出如此下三滥勾当,殷浩这次可谓尴尬到极致;但在姚襄派人前来忽悠一番后,他竟哈哈一笑,表态要跟对方重归旧好。
也许在殷浩看来,年纪轻轻的姚襄很容易被忽悠;但他不知道,自己才是最幼稚的那位。不久后,他就因自己的“单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当初,他曾暗地收买前秦的大臣梁安、雷弱儿等,以高官厚禄为诱饵,鼓励他们刺杀秦主苻健。但他哪里知道,对方其实是苻健的亲信,压根不可能反水。
不仅如此,这些人还设下陷阱:他们回信表示愿意当内应,邀请殷浩西进,到时双方里应外合,拿下洛阳、挺进关中易如反掌。殷浩大喜,连忙调集自己的7万大军向洛阳进发,并且还命令姚襄当自己的先锋军。
让被自己刺杀未遂的人替自己打先锋,这是多大的心脏!结果,姚襄在行军途中突然倒戈,东晋大军淬不及防、溃不成军,装备辎重损失不计其数,殷浩仓皇逃窜。
随后,听说姚襄留下部分军队驻扎山桑、其本人已返回淮南,气愤不已的殷浩决定讨回场子,于是便集结余部进攻山桑。结果他再次掉坑,姚襄突然来了个回马枪,前后夹击下,晋军再遭耻辱性一败。
随后,赚得盆满钵满的姚襄得了便宜还卖乖,他派人前去健康,一边谢罪,一边控诉殷浩对自己的排挤、毒害,诉说自己是不得已自卫等等。
到了这个地步,东晋朝廷只能让与姚襄关系亲近的谢尚前去替代殷浩。但常言道“趁你病、要你命”,殷浩的政敌们不会放过他,他们纷纷落井下石,痛骂殷浩祸国殃民、连累将士;其中自然以桓温骂得最狠,他上书朝廷,痛斥殷浩执政以来的种种罪过,强烈要求将其废为庶人。
其他人骂骂殷浩,朝廷也许能装聋作哑;但看到桓温义正词严、得理不饶人的奏疏,司马昱也无计可施,只好弃卒保车、把殷浩赶出了朝廷。
从此,桓温权倾内外,再也没人能与其争锋。没过多久,他亲自发动北伐,兵锋一度逼近长安城,给前秦带去了极大震撼;同时,他也稳步迈向心怀不轨的权臣之路。
但殷浩的奇葩故事还未结束。
被贬到新安郡东阳县的殷浩,看似宠辱不惊、淡定依然,继续研读自己最爱的老庄之道;但人们发现他经常突然发呆,拿起笔对着空气写出“咄咄怪事”四个大字。由此可见,他实在想不通自己为什么会走到这步田地。
实际上,桓温早就与殷浩相识,俩人年轻时名声不相上下,有点武侠中“北乔峰、南慕容”的架势。到了这个时候,桓温倒也没有赶尽杀绝,反而想起了这位老对手的好。虽然他瞧不起殷浩的执政能力,但对其的德行、名声还是比较认可的。
没过多久,桓温对亲信郗超说:“殷浩有德行、善言辞,假如以前让他出任尚书令或仆射,足以成为百官的楷模;朝廷之前让他担任一方大员,实在是用错了方向啊。”于是他便写信给殷浩,邀请其回到朝廷当尚书令。
这让人不得不感叹,为啥在那时,看人最准、最知人善任的,反而是桓温这样的“逆臣”?
收到信后,整日里自怨自艾的殷浩大喜过望,他立即回书一封,不仅欣然接受任命,还深切地感谢桓温既往不咎、虚怀若谷,自己一定会尽心效力之类。
此时的殷浩,哪还有当初傲然说出“官本臭腐,钱本粪土”清高言论的影子?
然而,当他把回信装进信函后,担心自己的措词存在不妥之处,于是便重新开封、细细检查。就这么又封又拆了十几回合,他才放心地把信寄给了桓温;不曾想怕啥来啥,他忙中出错,竟然把一个空信函寄了出去。